=快速登入=
**FB快速登入限2024/04/03前以FB注册之会员使用,2024/04/03起注册新会员请透过E-mail注册。
台湾一年超过11万个目睹儿,天主教善牧基金会嘉义中心以长期服务遭受家庭暴力当事人及目睹儿的经验,承接嘉义县市目睹儿少服务中心,并于今年计划前往校园,教导老师如何帮助目睹儿,民眾与老师如有这方面的需求,欢迎与善牧嘉义中心洽询。
目睹儿需要专业协助
天 主教善牧基金会嘉义区主任李旻珊表示,目睹儿指的是目睹家庭暴力发生的儿童及青少年,包括直接目睹以及间接目睹,像是在现场目睹家人受到言语、肢体暴力或 性侵害;或是在紧邻的房间或黑暗中听到家人的吵架或打斗声;以及事件发生后看见家人身上的伤痕、哭泣或家中毁坏的物品等,虽然孩子并不是直接遭受暴力者, 但在他的心灵已经留下伤痛和阴影。
李旻珊指出,早期善牧在服务受暴妇幼家园时,就发现随着受暴母亲入住家园的小孩,虽然不是被施虐的对象,但因长期目睹母亲遭受暴力,造成创伤后症候群,会不自觉用自己的头撞墙壁,藉此来消除压力。于是,善牧自民国86年开始针对随母进驻庇护家园的儿童进行评估和辅导工作,并于民国90年在台北成立专门服务目睹暴力儿童的服务中心「小羊之家」。
在长期服务受暴妇幼及目睹儿服务下,今年善牧承接嘉义县目睹儿服务中心及嘉义市目睹儿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嘉义地区目睹儿少走出伤痛。
目睹儿的伤
对孩子来说,目睹暴力的直接影响可能是惊吓的恐惧情绪和成长在暴力家庭的不安全感,长期可能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心理压力无法排解,因而容易有情绪困扰、自我价值感低落、偏差行为等问题。
此外,目睹儿长大成 人后也容易在两性关系上感到不安和疑惑,甚至有部分目睹儿因为错误认同暴力,未来又再度成为家庭暴力的另一位施暴者或受虐者。不过目睹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 能產生在情绪反应、认知混淆、行为问题和生理反应等面向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则会有不同的样貌,需视每个个案的状况来安排其所需要的谘商与辅导课程。
李旻珊表示,受到以 往保守封闭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暴力的议题被视为「家丑不可外扬」,深怕被外界得知后会遭受他人的轻视;或被解读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属于各个家庭的家 务事,难以向外界启齿,认为说了也没用;受害一方甚至会遭到责难,换来「一定是你如何如何,所以才被打」,无形中形成对家庭暴力隐忍的消极态度。
当 家庭中的成人看待家庭暴力的议题受到社会风气或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无形中也将家庭暴力是一件可耻的事的观念传递给儿童,或以「不可以和别人说」的态度要求 儿童必须保守家庭中的秘密,儿童也会感受到家庭暴力是不能说的秘密,深怕说出后会成为家庭的背叛者,不仅使得儿童必须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对暴力的认知 容易混淆或形成错误归因更是长久深远的影响。
协助儿童瞭解「家庭暴力不是秘密」、「发生家庭暴力并不丢脸」,能够帮助儿童减除错误的社会烙印带来的羞耻感,打破「暴力是家庭秘密」的观念也是开启后续援助与辅导的大门,让因为目睹暴力而產生的创伤有机会或得抚慰。
此外,对于目睹暴力的儿童来说,暴力很可能是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有些时候他们会认为发生暴力是自己的错,或者慢慢接受暴力行为,久而久之,自己也可能利用暴力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取得控制或解决事情。
因此,协助儿童瞭解「什么是暴力」、「暴力的形式有哪些」、「暴力为什么会发生」、「发生暴力到底是谁的错」等问题,让儿童有机会对暴力有更多的认识和察觉。当儿童对暴力议题有更多的瞭解后,他们往往可以更有能力去面对家庭或生活中的暴力议题,减少暴力模仿的机会。
李旻珊指出,善牧透过团体游戏、游戏治疗、个人谘商等,运用会谈让儿童学习辨识自己的情绪,进而瞭解家庭暴力对自我情绪及行为的影响,能协助儿童处理目睹后急性及长期的情绪及行为困扰,降低被个人化病态化指责,并有助于未来恢復一般生活适应功能,协助他们早日走出伤痛。
走入校园教导老师辨认目睹儿
李旻珊表示,由于教师是仅次于家人,与儿少接触最久,最具潜移默化的人生领航员。今年善牧将前往嘉义地区校园,教导老师们如何辨认出学生是目睹儿,并如何提 供他们协助,比方给予情绪支持与同理接纳,使他们理解暴力不是他的错,给予安全提醒,鼓励对外求助;并将非暴力的学习融入教学课程,提供目睹儿正确的暴力 认知等。
教导目睹儿辨识情绪,学习排解负面情绪。
善牧今年亦推出「see more目睹儿復原计画」网站,教导民眾了解什么是目睹儿,并可以如何来协助他们,网址可参考http://cwv.goodshepherd.org.tw/seemore/index.html。
如果有民眾与学校想更了解目睹儿内容,欢迎打洽询电话05-2258203(嘉义市目睹儿少服务中心)、05-2251702(嘉义县目睹儿少服务中心)。
个案故事-什么都要听我的男孩
小石是个聪明伶俐的七岁男生,他有两个小妹妹。小石从小就目睹爸爸对妈妈的言语辱骂、肢体殴打,他常哭着要爸爸不要再打妈妈了,但没有用,有时候反而遭殃; 所以后来,小石会和妹妹们躲在被窝内,因为这样爸妈吵架的声音就会小一点,而且他可以幻想,被窝就是自己的城堡、很安全,不会有谁可以伤害他。虽然小石的 爸妈已经分居,但他还是常做恶梦,心情不好时会摔东西或对妈妈乱发脾气。
小石第一次到善牧时,他很谨慎的看了一圈游戏室的玩具,并开始发号司令,他强硬的规定所有游戏玩法,包含穿项炼时珠子的顏色、打斗游戏时用的武器、折纸时的步骤等。一开始的小石让我(社工)觉 得,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好硬,似乎没有沟通协调的可能。依据小石妈妈的观察及小石的分享,我认为目睹的经验让小石内在的安全感出现严重裂痕,他对人际关系 的高度控制,其实是要掩盖内在的脆弱与不安,他不想,面对这些会让他难过的情绪;而爸妈处理衝突的方式,让他认为「意见不一样」可能代表着分离与暴力,是 不好的事情。
我们尊重孩子的意 愿,但也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觉,即使某些想法会引起衝突,但这可能是与孩子工作时很重要的转机。我和小石的关系有一定的熟悉度后,开始挑战他的「强硬规 定」,果不其然,小石马上露出紧张、慌乱的表情,并用指责的方式回应,他站上游戏室的桌子,大声的对我说:「凭什么都是你说了算?大人为什么可以要怎样就 怎样?小孩子就要给你们管喔?就是要听我的!就是要听我的!」
小石说完默默的坐在 桌子上、背对我,我靠近他说:「嘿!小石,我不知道刚刚我说了什么话让你这么生气,或许是我提出了一个和你期待不同的玩法。我很想重视你的每一个想法,但 也希望你也可以听听我的想法,然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出都喜欢的游戏,你觉得怎么样?」小石看了我一眼,自顾自地走到黑板前乱画,画了一下后他默默地说: 「好啦!那你再说一次你刚刚想玩的是什么?」啊,我听到这句话时,心中像开满了小花般雀跃,因为我好像更靠近了这个孩子,他开始愿意把内在的不安与愤怒大 声的说出来,我觉得他「超级棒」!
接下来的几堂课小石还是有话直说,但不一样的是,他开始愿意听听我的想法,然后用轮流或是折衷的方式进行游戏。玩游戏时,小石不再命令我,而是会主动邀请我加入游戏,他告诉我:「好喜欢这种一起做一件事的感觉。」我说:「我也这么觉得,这样的感觉好温暖。」
透过倾听、真诚回应,小石发现衝突的新经验,衝突的结果不再是吵架、打架或是不理会对方,而是可以找到彼此都觉得舒服的相处方式,所以衝突不再可怕,而是更理解与靠近对方的媒介,渐渐的,我们发现小石不再像颗硬梆梆的石头,而是一粒正在发芽的美丽种子。
【嘉义县市目睹家暴儿童及少年服务】: |